健康新知

專訪:營養師談飲食攝取與吞嚥咀嚼的關係

無論你是照護者,還是被照護者,我們都知道顧好飲食營養,是身體修復並維持機能的關鍵。
HEAL鑫願很榮幸邀請李仁傑營養師,以他曾在大型醫學中心、醫院、社區服務的經驗,針對大眾關心的營養議題提供他的見解。


 1.一般想到營養師,似乎都以服務臥床病人,或是老人家為主。就您的經驗,目前學界關注的族群是哪些人?
近期台灣政府意識到人口老化,對於長照的政策都有在做升級,也鼓勵醫事人員們去做長期照護的訓練,這顯示台灣對老年族群的重視。一般年輕族群可能覺得退化這件事距離還很遙遠,但我們醫事人員其實更能感受到疾病的威脅。許多人會把老化、退化和疾病這三者劃上等號,不過以我個人經驗,覺得這一塊的年齡層正不斷往前推,不管是幼兒、青年、壯年都可能提早步入老化、退化的階段。

因此,與其說關注老年族群,不如說更在意老化、退化的議題,對於營養這塊,更是如此。
 

2. 為什麼老化、退化會與營養攝取有關?
這其實很好想像,我們在吃東西咀嚼時,經由牙齒咀嚼、嘴邊肌肉收縮、舌頭肌肉蠕動,慢慢將食物研磨、攪拌、縮合成食團,再藉由舌頭與口咽部的肌肉將食團往食道運送。所以吃東西是一種牽涉吞嚥、咀嚼、舌頭動作等,整個口咽部肌肉群的協力合作,讓我們可以正常吃下食物。

換言之,如果吞嚥與咀嚼功能退化,就會從根本影響到營養的攝取。
 
例如我曾有三年的時間進駐醫院的團膳單位,經常碰到辛苦設計出來的菜單,結果病人連動都沒動就退回來的情形。詳細暸解後才發現,並非食物不可口,而是病人連最基礎的咀嚼與吞嚥功能都有問題,結果原本退化的身體因為得不到足夠的營養,又讓情況加劇,形成惡性循環。更遑論咀嚼吞嚥困難還可能造成嗆食、吸入性肺炎等問題,提升死亡的風險。對於那些營養本就攝取不足的患者,本身恢復能力較慢,住院天數就會增加,對生活、生命的負擔也會加劇。
 
以往營養師訓練的核心是去改變食物,但現在也認知到必須將病人的咀嚼與吞嚥能力納入考量。目前國際上有訂定「吞嚥障礙飲食標準 (IDDSI Framework)」,協助醫療人員、營養師、語言治療師、照護者及病人之間可以按照這個標準,準確地溝通及準備合適的硬度和稠度給患者,為的就是讓在不同退化階段的吞嚥障礙人士都能得到適切照顧。
 

3.就營養師的觀點來看,造成吞嚥咀嚼能力降低的可能原因是什麼?
這可以分成兩大因素來看,分類的依據是病人想不想張開嘴巴。如果他不想張開嘴巴,就可能是認知功能障礙,他覺得這不是食物;或是咽部有食物的殘留。另外有的病人想張嘴吃東西,但嘴巴張不了,就可能是顳顎關節或肌力退化造成。
 
4.我們該如何預防吞嚥與咀嚼機能的退化?
其實就像為什麼要運動健身一樣,吞嚥與咀嚼也是可以訓練的。日常可以透過舌頭運動,或是善用能鍛鍊舌頭與咀嚼肌肉能力的輔具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個案,則建議咨詢語言治療師,規劃完善的訓練計畫。
 
嘴部周邊肌群的鍛鍊,包括舌頭,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因素。一般口咽部肌力退化的人,真的要好好把握關鍵時刻,慢慢訓練口腔肌群,讓它回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。
 
老化和退化一定會發生,重點是怎麼延緩,我們必須 to do something。
 

5. 有沒有給現在正面臨營養照護問題的朋友們的一些建議?
我們一直在強調長者的牙口狀態,要顧好牙齒才好讓長者咀嚼,卻鮮少人提及舌頭肌力的重要性,這也是吞嚥咀嚼當中重要的一環。食物營養固然是維持生命的基礎配備,有了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,但是沒有完善的工具——「舌頭」進行攪拌、縮合、運送,那麼再費心的料理也是枉然。因此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舌頭的肌力訓練,將會是你我家人身體健康的秘密武器。